1.知識,是個體通過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其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lián)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知識的類型:(1)由于反映活動的深度不同可分為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感性知識是對活動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聯(lián)系的反映,可分為感知和表象兩種水平。理性知識反映的是活動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lián)系,包括概念和命題兩種形式;(2)由于反映活動的側面不同可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程序性知識也叫操作性知識,是個人缺乏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種作業(yè)形式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
2.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1)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區(qū)別:①從功能上來看,前者是用于說明事物的狀況、特點及關系,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后者是用于發(fā)出行為的指令,從而對某些信息進行識別或轉換,做出某些動作,解決“怎么做”的問題。②從測量的方式來看,前者可以通過“陳述”或“告訴”的方式測量;后者只能通過觀察人的行為間接測量。③從心理表征來看,前者主要以命題和命題網絡的形式表征;后者以產生式和產生式系統(tǒng)表征。④從激活和提取的速度來看,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個有意識的搜尋過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⑤從學習與遺忘速度來看,前者習得速度快,遺忘也快;后者習得速度慢,遺忘也慢,尤其是運動技能,一旦達到熟練程度就幾乎不再遺忘。(2)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聯(lián)系:①陳述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習程序性知識的基礎。②程序性知識獲得后也為獲取新的陳述性知識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3.知識學習的類型。(1)根據(jù)知識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復雜程度,知識學習可以分為符號學習、概念學習、命題學習。①符號學習指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符號本身代表什么;②概念學習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義,實質上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③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復合意義,即學習若干概念之間的關系。(2)根據(jù)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①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②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③并列結合學習是在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既非類屬關系又非總括關系時產生的。www.ExamW.CoM
4.知識學習的作用:知識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首先,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其次,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和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再次,知識學習是創(chuàng)造性產生的必要前提。
5.知識的獲得是知識學習的第一個階段,通過直觀和概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知識直觀的類型有: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言語直觀。
6.聯(lián)系實際,談談三種直觀教學形式的優(yōu)缺點。(1) 實物直觀。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標本、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或農村進行實地參觀訪問等都屬于實物直觀。實物直觀的優(yōu)點是給人以真實感、親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識與實際事物間的聯(lián)系比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實際生活中能很快地發(fā)揮作用。其缺點是由于實物直觀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聯(lián)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時空與感官特性的限制,許多事物的特征與聯(lián)系難以在實物直觀中直接被覺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觀方式,還必須有其他種類的直觀。(2)模象直觀。模象即事物的模擬性形象。所謂模象直觀即通過對事物的模擬性形象直接感知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和教學電影電視等的觀察和演示等。其優(yōu)點是可以人為地排除一些無關因素,突出本質要素;并且可以根據(jù)觀察需要,通過大小變化、動靜結合、虛實互換、色彩對比等方式擴大直觀范圍,不受實物直觀的局限,提高直觀效果,擴大直觀范圍。因此它已成為現(xiàn)代化教學的重要手段,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擬形象,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距離,因此要使通過模象直觀獲得的知識能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發(fā)揮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應注意將模象與學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較,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使模象直觀與實物直觀結合進行。(3)言語直觀。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語音、字形)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言語直觀的優(yōu)點是不受時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可以廣泛使用;同時也能運用語調和生動形象的事例去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喚起學生的想像。但是,言語直觀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鮮明、完整、穩(wěn)定。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配合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
7.如何提高知識直觀的效果?(1)靈活運用各種直觀形式。①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的選用。實物直觀雖然真切,但是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模象直觀雖然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距離,卻有利于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模象直觀一般比實物直觀教學效果好,但這一結論只限于知識的初級學習階段。當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后更多地運用實物直觀是必要的。因此最好先進行模象直觀,在獲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進行實物直觀。②詞與形象的配合。在形象的直觀過程中首先應提供明確的觀察目標,給出確切的觀察指導,提示合理的觀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觀結果應以確切的詞加以表述,以檢驗直觀效果并使對象的各組成要素進行分化。再次,應依據(jù)教學任務選擇合理的詞與形象的結合方式。(2)運用感知規(guī)律,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①作為知識的物質載體的直觀對象(實物、模象或言語)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為學習者清晰地感知。②對象和背景的差異越大,將對象從背景中區(qū)分開來越容易。③活動的對象較之靜止的對象容易感知。④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xù)、形狀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構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清晰地感知。(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直觀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一定直觀教材的操縱,其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觀察能力。(4)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實踐,改變“老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8.怎么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的知覺過程。觀察力是智力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①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條件。②作好觀察的充分準備,制定觀察計劃,這是引導學生完成觀察任務的重要條件。③引導學生學會記錄并整理觀察結果,養(yǎng)成做觀察記錄或報告的習慣。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匯報觀察成果,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品質。
9.知識的概括有兩種類型: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覺概括,是在直觀的基礎上自發(fā)進行的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認識的指導下,通過對感性知識經驗進行自覺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與聯(lián)系的過程。
10.影響知識應用的主要因素:(1)知識的理解與鞏固的程度。知識學習的各個過程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知識理解得越深,知識鞏固得越牢固,則知識的應用就越迅速和正確。(2)課題的性質。知識應用的難易與所解決課題的性質有關。一般說來,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課題比帶有具體情境的課題容易;單一的計算題比綜合應用題容易;單純的文字題比需要實際操作的課題容易。(3)智力活動方式。學生解題時的智力活動方式對知識的應用有重要影響。例如,有的學生解題時缺乏目的性,盲目嘗試,有的卻能有目的、按步驟進行;有的缺乏思維靈活性,時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卻能隨機應變、靈活應用等。(4)解題時的心理狀態(tài)。學生在應用知識解題時,如果缺乏動機或動機過于強烈,情緒過分緊張或滿不在乎,注意不集中等,都會妨礙知識的應用。
11.如何有效進行知識概括?(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稱肯定例證,是指包含著概念或規(guī)則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lián)系的例證,反例又稱否定例證,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規(guī)則的主要屬性和關鍵特征的例證。一般而言,概念或規(guī)則的正例傳遞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則傳遞了最有利于辨別的信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最好同時呈現(xiàn)若干正例,若有可能應把正反兩種例證同時加以說明,以便促使學生概括出共同的規(guī)律或特征,有利于加深對概念和規(guī)則的本質的認知。(2)正確運用變式。所謂變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變式的作用在于分化概念。(3) 科學地進行比較。比較是在頭腦中區(qū)分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異同點的過程。比較主要有兩種方式: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同類比較即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同類比較,便于區(qū)分對象的一般與特殊、本質與非本質,從而找出一類事物所共有的本質特征。異類比較即不同類但相似、相近、相關的事物之間的比較。通過異類比較,不僅能使相比客體的本質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確切了解彼此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防止知識間的混淆與割裂,有助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4)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為了促進知識的獲得,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去進行自覺的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盡量避免一開始就要求學生記憶或背誦。教師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在討論的時候,不僅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主動解答問題。
12.遺忘規(guī)律。遺忘是指識記過的事物不能或者錯誤地再認或回憶。對于遺忘發(fā)展的進程,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遺忘規(guī)律一一遺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緩慢;過了相當?shù)臅r間后,幾乎不再遺忘(先快后慢)。
13.遺忘的理論解釋。(1)痕跡衰退說。這是一種對遺忘原因最古老的解釋。起源于亞里士多德,由桑代克進一步發(fā)展。(2)干擾說?,F(xiàn)在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長時記憶中信息的相互干擾是導致遺忘的最重要原因。(3)動機說。這一理論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14.如何促進知識的保持?(1)明確記憶要求,增強知識鞏固的自覺性。學生的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只有那些他們認為重要的或感興趣的內容才會主動去記憶。因此,教學中必須增強學生知識鞏固的自覺性,讓學生認識鞏固知識的重要性,主動積極地去記憶所學的知識,明確記憶的具體要求,增強記憶的信心。(2)深度加工材料。指通過增加相關的信息來達到對新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的方法。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獲得信息時對它進行深度加工,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憶。(3)教會學生有效運用記憶術。記憶術是運用聯(lián)想的方法對無意義的材料賦予某些人為意義,以促進知識保持的策略。 (4)教會學生進行組塊化編碼。指在信息編碼過程中,就若干較小單位的信息加以組織,使之成為人所熟悉的有意義的較大單位的過程。組塊的方式主要依賴于人過去的知識經驗。(5)引導學生進行適當過度學習。所謂過度學習,是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后的附加學習。過度學習并不意味著復習次數(shù)越多越好,一般掌握150%的原則。(6) 組織學生合理進行復習。及時復習。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規(guī)律,新學習的材料一定要及時復習,至少要在當天加以復習,以減緩遺忘的進程。分散復習。分散復習是相對于集中復習而言的。集中復習就是集中一段時間一次性重復學習許多次,分散復習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復學習一次或幾次,分散復習的效果優(yōu)于集中復習。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研究表明,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重復閱讀。
15.合理進行復習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及時復習。根據(jù)艾賓浩斯遺忘規(guī)律,新學習的材料一定要及時復習,至少要在當天加以復習,以減緩遺忘的進程。(2)分散復習。復習有分散復習和集中復習兩種。集中復習就是集中一段時間一次性重復學習許多次,分散復習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復學習一次或幾次。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分散復習的效果優(yōu)于集中復習。(3)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研究表明,反復閱讀結合嘗試背誦的效果優(yōu)于單純的重復閱讀。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薄弱點,獲得很多反饋信息,從而在重復學習時,便于集中精力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薄弱點的學習。
點擊→注冊會員免費獲取:教師資格備考點/教師資格在線題庫/教師資格在線答疑/短信提醒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hbz)